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的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接连发动了五次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到6个月内消灭红军。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积极的反“围剿”斗争,前四次都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左倾错误思想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国民党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结束不久,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多人在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和进步军官董振堂等率领下,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这期间,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也取得重大胜利。
1932年夏,国民党当局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立刻调集重兵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据地。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再加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军团先后退出原有的根据地,在向西转移过程中,分别开辟了川陕根据地和湘鄂川黔根据地。
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周恩来、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显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党和人民军队战略战术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尤其是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党内、军内以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等的理解支持,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伟大探索的决心,为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国内外诸多强敌,最终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和异常宝贵的60余年和平发展时期,历史地奠定了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重要基础。
-
2025-09-11
-
2025-07-31
-
2025-07-12
-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