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之一】重温十三年 再创新辉煌
发布日期:2021-04-08

2021年4月16日,根据公司党委“学习百年党史、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党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我有幸和同事们一行40多位党员一起,再次来到延安,深入革命老区参观学习,重温那些极不平凡的历史,感受那段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

乘坐动车欢快地奔向延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年前,1991年的那个暑期,我的初中毕业季。那是一个炎热而又期待的夏天,我兴高采烈地跟随父亲从家乡汉中一个有着油油田野、涓涓溪流的小县城,登上拥挤不堪,时速六十公里的绿皮火车,翻山越岭到达清凉而又荒秃的陕北延安。短短的几天,我第一次真切地目睹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个黄土飞扬、艰苦年代所处的恶劣环境,感触很深。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对延安土窑里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革命激情的场景一直魂牵梦绕。

三十年来,我路过延安好几次,但一直也没有挤出时间、静下心来,深入老区再一次真切的感受和学习。

今天,放下工作、撇去浮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一边聆听着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四位老师对延安革命历史栩栩如生的讲授,一边跟随着辅导员、讲解员端庄的脚步,来到宝塔山、杨家岭、枣园、鲁艺、中共七大等革命旧址,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杨家岭的晚风、王家坪的笑语和南泥湾的歌声。

尤其,当我重新走进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土窑,看着窑洞内那些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再一次感慨万千。遥想,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乘坐装满山珍海味、西餐用具的“美龄号”波音专机,被显贵阔太簇拥着,悄然抵达这个不惜一切代价“占领”的红都后,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以及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窑洞,是如何惊掉下巴的。我想,他们一定会面对自己奢华无度的生活、铜墙铁壁的居所而心绪不宁,他们也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一定会永远无法想象毛泽东和这些充满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在这如此恶劣环境里,是如何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意志、高昂的斗志,带领人民群众、指挥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敌后与日寇对抗、在战场与他们周旋的。

延安,本是一片平凡而荒凉的黄土地,但就因当年这么一群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支为全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的革命队伍,从1935到1948,十三个春秋,在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从而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回顾中国近代曲折的救国史、革命史,诠释了一个事实:没有延安的十三年,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更不会有新中国。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在延安的这几天学习,我深深的被纪念张思德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中共七大会议的“同心同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毛泽东到老乡家“不给钱不吃枣”的故事所感动,同时也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所感召。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自己的思想,变成行动的自觉,增强看齐意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同时,作为中铁水务再创新业的一员,更要继承延安精神,发扬中铁水务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的开创工作新局面、迎接水务新发展。

我想,今后我还要多回延安,再温党史,不断洗涤自己的心灵,时刻校正自己的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人民勤务员”。

延安,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