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 重庆谈判 谈打结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可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非但没有结束,反而变得更加激烈。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本期节目敬请关注国防大学徐焰教授为您精彩讲述。
如果做出最大让步还不行,就“准备坐班房”
1945年8月10日,日本即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此时,蒋介石先下手为强,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连给毛泽东发了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
蒋介石这三封电报,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蒋介石摆下了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毛泽东如果不来,蒋介石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不要和平”、挑起内战的罪名扣到共产党和毛泽东身上。来了,又无异于深入龙潭虎穴。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共中央政治局接连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为了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实现,毛泽东毅然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深入虎穴!他认为“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如果做出最大让步还不行,就“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毛泽东的发言一锤定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决定,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作为一名有着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毛泽东郑重地向中央建议,他离开延安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中共中央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以便在毛泽东、周恩来都不在的情况下,书记处还能正常运转、高效决策,指挥全党继续奋斗。
历经四十多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基本达成协议
1945年8月28日下午3点36分,毛泽东、周恩来一行乘坐的476650号军用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着陆。头戴灰色拿破仑帽、身着中山装的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并向在场的人们挥手致意。

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真正认清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
重庆谈判的过程十分艰难曲折。历经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基本达成协议,准备签署《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协议签署的前两天,为毛泽东举行欢送宴会时,发生了李少石遇害事件。
10月9日,案情基本查清,这是一次交通事故引发的偶然事件,并没有复杂政治背景。10月11日下午,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
从近年新发现的史料来看,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的心情可谓波澜起伏,他也的确曾经考虑过趁谈判之机扣押毛泽东的方案。在1945年9月27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写到:“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但经过反复权衡掂量,直到10月6日蒋介石才放弃了这个打算。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经询问老朋友章士钊对时局的看法,章士钊在毛泽东手心里轻轻地写了八个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具有正义感的中国人,也默默地关心着毛泽东。比如,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的钱剑夫,听说毛泽东在桂园会客的间隙,喜欢走出桂园大门,在警戒范围之外散步。他敏锐地意识到,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对重庆谈判的态度并不一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毛泽东的这一举动十分危险,他立刻请朋友带给毛泽东一个字条:“晨风加厉,白露为霜;伏莽堪虞,为国珍重。”毛泽东看到字条后,立刻会意,再未轻易走出桂园大门。
-
2025-09-11
-
2025-07-31
-
2025-07-12
-
2025-07-08